1960年代,台灣東部原住民部落,有一群原鄉朋友,到大城市尋求發展,變成都市原住民,生活與內心面臨著經流動和不安,這是台灣的一段歷史縮影,有多位原住民藝術家,透過裝置藝術創作,讓各界認識這段故事。
悠揚的聲線,唱出對家鄉的思念,這是來自花蓮港口部落的傳統歌謠,訴說著老人家採集黃藤的記憶,原住民藝術家Kaling,只要想到家,就會唱這首歌曲。
記者 古雅晴:「1960年代,許多的原住民族人,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,選擇離鄉來到都市,也自成許多的部落,。」
原住民藝術家 Kaling Diway:「為了收入更多一點,就是慢慢長大, 然後 父母也是往都市跑。」
過去少有人提起的回憶,如今透過藝術家的巧手創作,結合家鄉的印象,像是海邊的沙子、陶壺等,多元媒材方式,吸引民眾目光,也讓大眾多認識原住民族,也要喚起都市原住民青年對文化與歷史的記憶。
原住民藝術家Kiko Lafang Ciwidian:「就是希望就是大家可以看到我們 ,雖然移居在城市,但是我們還是用我們自己的方式,去豐收我們的生活 。」
民眾:「那走過來剛看到會覺得,這個陶土看得出是原住民的感覺, 但是漁網就不太了解, 但是透過這邊旁邊有那個文字解說, 其實可以讓我們更能理解, 這個藝術品到底是在講什麼。」
未來,這些裝置藝術將在不同的場域中展示,透過多樣化的創作方式,讓更多人見證台灣這段珍貴的歷史縮影。
資料來源:大愛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