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天有時即使已穿得厚重,手腳依然發冷,這時候泡入熱呼呼的溫泉裡,可謂一大享受。 「泡湯」自古以來就被人們視為具有療效的活動,現代醫學也證明,溫泉的溫度、水壓力、浮力和化學成分,都對身體有熱療、水療的效果,不僅能促進血液循環、放鬆肌肉、舒緩疼痛、排出疲勞物質,甚至能紓解鬱悶心情,好處多多。 台灣地處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交界,除了地震多,地熱也遍布全島,而且泉質種類繁多,因此有「溫泉王國」之稱。台灣目前已知的100多處溫泉,遍及平地、高山、溪谷、海洋,其中有8成分布在中央山脈兩側。各地湧出的溫泉也因其所含礦物成分、濃度和溫度,形成多樣種類的泉質,各自帶有不同的功效。 台灣溫泉3大地質 1. 沉積岩區 約占15%,因距離板塊交界處較遠,深度也較淺,多為35℃至49℃的低溫溫泉,僅關子嶺有高溫溫泉,泉質以氯化泉、碳酸泉為主。 分布區域:西部山麓、海岸山脈、蘭陽平原 2. 變質岩區 約占67%,台灣長年受板塊擠壓,造就廣大的變質岩區,此處多為最適合泡湯的50℃至74℃中溫溫泉,也有部分高溫和沸騰溫泉,泉質以碳酸氫鈉泉為主。 分布區域:雪山山脈、中央山脈 3. 火成岩區 約占18%,多為75℃至96℃的高溫溫泉,也有97℃以上的沸騰溫泉,分布於較年輕的火山群周圍,主要泉質為硫磺泉。 分布區域:北部大屯火山群、龜山島、綠島 台灣溫泉4大泉質 台灣因地質結構複雜,擁有相當豐富多元的溫泉資源,泉質各具特色,對人體也有不同的益處。 1. 碳酸泉 屬中性溫泉,幾乎遍布全台,因泉質內含有二氧化碳,皮膚浸泡時會冒出許多小氣泡,因此被稱為「氣泡湯」。由於皮膚吸收了二氧化碳後會加速血液循環,不但可以降低血壓,也能讓身體變暖和。其水溫不高的特性,可降低心臟的負擔,因此也有「心臟溫泉」之稱。 代表性溫泉: 中部─苗栗泰安、南投東埔 南部─高雄寶來不老 東部─台東知本 2. 碳酸氫鈉泉 屬鹼性溫泉,最大特色為無色、無臭,泉水內含碳酸氫鈉,有助於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,使其柔嫩、光滑,保養效果佳,如同天然的化妝水,所以俗稱「美人湯」。因有鎮痛、抑制發炎、加速組織修復等作用,且對身體刺激較少,因此很適合銀髮族。 代表性溫泉: 北部─宜蘭礁溪、新北烏來、新北金山萬里、竹縣清泉尖石 中部─苗栗泰安、台中谷關、大坑、烏日、南投北港溪、東埔 南部─高雄寶來不老、屏東四重溪 東部─花蓮瑞穗 3. 硫磺泉 屬酸性溫泉,聞起來有濃濃的硫磺味,因此有「臭蛋泉」之稱。泉水較濁,根據呈現的顏色可分為白磺泉、青磺泉、鐵磺泉和硫磺泉,具有軟化皮膚角質、止癢、解毒及排毒等效果,可改善慢性皮膚病,但刺激性強,膚質敏感、身體虛弱和高齡者需特別留意。 代表性溫泉:台北新北投、陽明山、紗帽山,新北金山萬里 4. 氯化泉 又稱鹽泉、食鹽泥溫泉,泉質如同海水般帶有鹹味,泡完湯後鹽分會附著在皮膚上,可減少汗水蒸發,具有保溫效果,還能強化骨骼與肌肉、提高新陳代謝,對於經常手腳冰冷者來說,是極佳的泡湯選擇。 代表性溫泉:台南關子嶺、花蓮安通 泡湯必知5個技巧 1. 入池前進行「暖身浴」,舀一些溫泉水從腳淋起,再往上淋肩膀、頭部,預防腦部缺血。 2. 入池後先泡到胸口,等3至5分鐘全身暖起來後,再慢慢泡到肩膀,預防腦充血。 3. 泡湯時間不宜持續太久,最好每15分鐘起身休息5分鐘再續泡。 4. 長者或心臟較弱者,避免坐姿泡湯,應倚靠浴槽邊緣,以舒展手腳的浮漂方式入浴,避免發生心悸或胸悶情形。 5. 除非皮膚敏感,泡完溫泉後不必再用清水沖洗,直接用毛巾擦乾即可,才能幫身體持續保溫,整裝之後也要補充水分,避免脫水。 泡湯必知10個禮儀 1. 將換下的衣物放入置物櫃,入池前徹底洗淨身體、卸妝。 2. 患有傳染性疾病禁止入浴。 3. 女性生理期間禁止入浴。 4. 禁止攜帶寵物入浴。 5. 禁止將毛巾放入池水中,以免污染水質,必要時毛巾可摺疊後置於頭頂。 6. 出入池中放輕動作,避免水濺他人,勿在池內游泳、戲水。 7. 在池內勿搓洗身體,包括洗臉、洗頭。 8. 泡湯時勿帶進飲料及食物。 9. 泡湯時勿注視他人及其身材,尤其是裸浴和男女共浴池。 10. 進大眾池勿拍照、攝影。
資料取用: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12812/5228429
嘉南藥理大學臺灣溫泉暨再生能源研究中心
地址:71710 台南市仁德區二仁路一段60號水療館(M棟)3樓
電話:06-3662667
傳真:3662668
E-mail:box59001@mail.cnu.edu.tw